编者的话:年少时,总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梦。但当一张自愿表放在面前,当身边充溢着关于“抢手专业”“高薪工作”的评论时,心里的酷爱是否仍能穿破迷雾,照亮前路?这个升学季,咱们邀请了几位在专业挑选上有共同主意的年轻人,听一听来自他们心底的声响,那是他们对人生价值的“从心”界说。
在我书桌边,终年摆放着两样如同不太搭的东西:一方滋润了十年墨痕的歙砚和一缸精心保护的水族箱。它们犹如无声的坐标,标记取我通往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专业的共同途径:一条由艺术之美启迪、天然奥妙牵引,终究指向分子国际的酷爱征途。
不少人古怪,一个从小学到高中,课余时间大多花在书法、国画、篆刻而且获奖很多,看似艺术范畴的学生,为何终究以化学为榜首自愿?答案,或许就藏在这砚台与鱼缸里。
我对化学的“感觉”,萌发于初中讲堂,却并非只是源自讲义。当教师演示化学反应时,我脑海中显现的,是篆刻青田石时刀锋划过矿藏层状结构瞬间的崩裂感,跟晶体从解理面断开如同差不多。分配国画颜料朱砂(硫化汞)时,那抹沉稳赤色,让我对无机化合物的安稳与美产生了好感。写书法时,墨汁在宣纸上晕染浸透,渐渐了解这便是毛细现象。
家里的鱼缸,则是我的榜首个“私家试验室”。它远非简略的欣赏容器,而是一个充溢化学言语的微观国际。初中时,一次水晶虾忽然很多逝世,我强忍哀痛寻觅“凶手”,像侦察相同排查,测验水质参数——氨氮、亚硝酸盐、pH值。当试纸测出亚硝酸盐超支时,讲义上关于“氮循环”“硝化细菌效果”的抽象概念一会儿懂了。为了解救剩下虾群,在查阅有关的材料后,我当即采取了一系列办法:换水稀释、增氧辅佐、操控喂食量、增加硝化细菌。每一次成功的干涉,都像解出难题那样给我巨大的满足感。初中时,我还成功繁育出两缸“天空蓝魔”鳌虾,从母虾抱卵到小虾脱壳,每一步都得盯着水质,记下来的pH值、硬度数据,跟写化学方程式似的。这些源自爱好的自主探究,远比参与比赛更能点着我对化学的热心。
高中三年,我发现曾经练的那些艺术,对学化学还真有协助。学晶体结构时,刻印章练出来的空间感,让我能幻想出金刚石的结构;画写意练的耐性,刚好用来做滴定试验,最后半滴溶液不敢粗心,跟画细节时相同当心;写书法讲“计白当黑”,了解电子云的时分,倒也能联想到那个意思。十年跟翰墨、刻刀打交道,练出来的仔细和全体思想,无形中刻画了我认知化学的共同维度。
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(优秀基地班),便是想一直把这份喜爱走下去。我信任,由艺术里取得的幻想力、由天然调查培育的实践力,必将与最前沿的化学研讨碰撞出火花。每逢他人问我怎样样看待那些看似“无用”的艺术练习时,我都会这样答复:书法让人有耐性,国画教人看细节,刻章能练拆解问题的本事。它们不直接教化学公式,但帮我学会了怎样揣摩这个物质国际。
我知道,酷爱之路没有结尾。现在,行将离别承载了我七年宝贵韶光的徐汇中学,迈向华东理工大学的新征途。砚台的墨、鱼缸的水,都记在心里,接下来,就用化学方程式,写出自己的答案吧。